过年的时候去了趟仙洞沟,临汾周边的景点。有车之后不管去哪里总之是都挺方便的。
差不多到中午才决定要去,上午还在转亲戚。
中午也没有吃饭,就直接上山了,路上并不是很好走,路况比较好,都是柏油路,但是盘山公路对于不经常开车的人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本来越的与表姐一块上山,结果她半路退出了。路上的车并不多,也挺喜欢这种开车的感觉的,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跟着导航,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其实是先看到了目的地,仙洞沟,所以是有洞、有沟的。而景区则在沟的另一边,因此在快到的时候就已经看到红色砖墙结构的景区了,而在景区的附近,还有几个零星建筑,也都是在半山腰的。与悬空寺相比,除了规模和名气没有那么大,其他个人觉得不遑多让。
仙洞沟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公布),游客量相对较少,约35元。仙洞沟的悬塑保护主要依靠自然环境,如岩洞的遮蔽作用,但人工维护不足。近年来,仙洞沟因其佛道融合的特色和与自然山体的完美结合而逐渐受到关注,但其艺术价值与精美程度仍被低估,未能得到与国保单位同等的保护资源。
刚进景区大门,实际上是有些失望的,但是也是有所期待的。景区大门很小,甚至是没有大门,进入景区第一眼的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售票口,以及一个停车场—事实上,这个停车场似乎是给这个景区办公人员的。景区人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因此免费停车,很有人性化。
进入景区沿路向上,进入了真正的景区。
临汾姑射山仙洞沟景区,俗称仙洞沟,是1987年山西省首批公布的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地处临汾市区西25公里吕梁山脉的姑射山中。海拔1418米,总面积40平方公里。自然、人文景观48处。主要由南仙洞、北仙洞、云雾寺三大古建筑群组成。
仙洞沟历史悠久。传说4300年前帝尧于此访贤,邂逅鹿仙女一见钟情,洞房花烛夜典故由此源起。2300多年前,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石刻碑记、《平阳府志》、《临汾县志》记载,姑射仙洞最早是道教胜地。唐代开始建道观,宋时扩建,元朝道观达到极盛。后佛兴道衰,明清以来,佛教寺庙逐渐取代道观,现存遗迹多为佛教建筑。
景区入口处,那对门联在风雪中愈发显得苍劲有力,上联”轩辕问政伊祁访贤”既呼应了尧访贤的传说,也暗合了临汾作为”华夏第一都”的历史地位;下联”唐宋兴道明清盛佛”则概括了仙洞沟宗教建筑的变迁史。
轩辕问政伊祁访贤庄子经载神居处
唐宋兴道明清盛佛徽宗驾游姑射山
然后是门楼。紧跟进去最近的好像是悬崖上的一颗榆树,好像也有什么典故的。
仙洞沟观音阁
再往内是观音阁,与其他地方的景点不一样,这里的庙宇基本上都是在洞内,观音阁也不例外。
沿着一个狭窄台阶上去后就进入了观音堂,观音阁是明代建筑的杰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叠架7层,高约25米,依通天壁崖而起,悬空于峭壁之上。从顶至院,观音阁与天然石洞巧妙融为一体,形成”山中有洞、洞中有庙”的独特景观。这座建筑以精巧的结构设计著称,其悬臂梁与山岩嵌入的结合方式,虽不及恒山悬空寺那般惊险刺激,但同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新。观音阁内保存着120余尊明代雕塑,涵盖佛道两教的神祇形象:一边是威严的真武大帝骑着神龟,另一边是神圣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骑着神兽,而殿内主尊则是慈悲的观音菩萨。这种佛道共存的布局,体现了古人对不同信仰的包容与智慧。
观音阁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观音渡南海”的悬塑艺术,众仙神态各异,衣袂飘飘,仿佛在讲述着观音救苦救难的故事。两壁四排排列有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等佛教形象,与崖壁两侧的道教哼哈二将形成鲜明对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殿内韦陀像的双臂托着降魔杵,暗示云游僧人可以在此免费食宿一天,这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道家的济世理念的交融。
小西天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大师发愿创建。其悬塑主要完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八年至十三年(1651-1656年)又进行了约5年的彩绘完善。小西天作为禅宗寺院,却以华严宗、净土宗的仪轨呈现,反映了明末禅宗为适应时代而进行的自我革新。其悬塑艺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主题,药师佛、弥陀佛、释迦牟尼等主佛居中,四大天王、十二圆觉菩萨、三十三天众神环绕,甚至梁枋间亦有飞天起舞。这种布局既符合佛教的教义,也体现了明末禅宗的文化韧性。
仙洞沟的历史更为悠久,其观音阁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早于小西天约120年。根据宋政和八年的碑文记载,早在唐武德元年(618年)就有道家在仙洞沟神居洞修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仙洞沟的悬塑主要为明清时期作品,但其艺术风格和题材选择明显受到更早的唐宋影响。仙洞沟的文化背景更为多元,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文化,集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悬塑题材不仅包括佛教人物,还有道教神像,如真武大帝、玄武大帝等,甚至在两壁四排排列中有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等佛教与道教元素的混合呈现。这种佛道融合的悬塑艺术在中国境内较为罕见,体现了地方信仰的世俗化特点。
仙洞沟观音阁悬塑规模较小,总数约120余尊,集中在两壁四层排列。虽然数量不及小西天,但人物众多且形态各异,生动展现了明代悬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悬塑题材包括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十二圆觉、阎罗、罗汉和二十四重天众像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仙洞沟悬塑融合了佛教和道教元素,如送子观音、千手观音、韦陀、金刚等佛教塑像与道教中的壮武真君和玄武大帝等塑像共存,共同展现了佛道共处的和谐景象。仙洞沟悬塑的艺术特色在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其观音阁巧妙地构筑于悬崖峭壁之间,面东而立,外观六层,前半部分为四角亭形,后部则与天然洞穴相连,浑然一体,不设门窗,空间开阔,构造巧妙。悬塑与天然岩壁相结合,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独特艺术空间。
仙洞沟神居洞
作为仙洞沟最具代表性的景点,神居洞被誉为”仙洞最佳景”,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洞口嵌有一块宋代熙宁年间的石碑,距今已达900年,是三教融合的重要佐证。神居洞内设89尊明清雕塑,高低错落,参差有序,别具一格,这里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汇聚一堂,蔚为壮观,实属罕见。洞内后壁有两个互相连通达数十米深的石洞,形成洞中藏洞、洞中套洞的奇妙空间布局。
神居洞的雕塑群体现了三教的完美融合:洞内西门塑有七真(全真教七位祖师),东门塑有八仙(道教八位神仙),中央则是太上老君等道教尊神;同时也有释迦牟尼等佛教造像,以及儒家先贤的塑像。这种三教共存的布局比恒山悬空寺的”三教殿”更为系统全面,89尊雕塑涵盖了从上古到明清的多元信仰。在洞内,游客可以看到彩塑与壁画相互映衬,明代的二十八星宿壁画为山西省保文物,其精美的彩绘风格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道家天文信仰的艺术表达。
神居洞内还有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驾游平阳仙景之山即姑射山的碑文记载,这与仙洞沟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呼应。
神居洞中有诸多石碑,记载了神居洞的故事、文化。两侧还有壁画,看起来应该是28星宿,这也对28星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可惜的是被很多“到此一游”而损毁很多。
观音堂的”愿来殿”
仙洞沟的观音堂(又名”愿来殿”)是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典范。这座建筑建于1994年,由玻利维亚华侨出资精雕了汉白玉观音及侍童两尊。据传说,这位华侨最初想将观音像许愿到其他佛教名山,但观音托梦,愿来山西临汾的姑射山,于是华侨将观音”请”到仙洞沟,因此这里也叫”愿来殿”。这一现代传说与古代历史相呼应,展现了信仰的延续与创新。
观音堂与明代观音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现代汉白玉雕刻,后者是明代木雕与泥塑。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信仰表达上。观音阁的明代雕塑多而不乱,繁而不杂,紧而不挤,小而不狭,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观音堂的汉白玉观音则更加现代、精致,展现了当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在游览体验上,观音堂的现代感与观音阁的古朴感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让游客感受到从古代到现代的信仰传承。特别是在凝视汉白玉观音时,可以联想到观音阁内那些历经数百年的褪色雕塑,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信仰的永恒。
三教融合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厚重感
仙洞沟的建筑艺术最大的特色在于佛道儒三教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神像共存,而是通过建筑布局、雕塑群像、壁画故事等多维度展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南仙洞以道教为主,神居洞、碧岩寺等建筑群体现了道家修行理念;北仙洞则以佛教为主,佛兴寺的大雄宝殿、王母阁等建筑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髓。而贯穿整个景区的则是尧文化传说,这种儒家元素通过自然景观(如棋盘石、鹿仙女洞)与建筑命名(如”喧来殿”)巧妙融入其中。
仙洞沟分为南北仙洞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具体如何划分却不是很确定。按我个人的理解,是主景区为南仙洞,分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两部分,人文景点即观音阁、神居洞等,自然景点则是会仙台等景点,两部分之间有距离约2km,当时冬天,但是漫山松树还是很迷人,可惜体力不支,没有去后面部分;北仙洞则是沿路路过的部分,这里的仙洞在文革时期被严重损坏,只留有一个大殿相对完好,好像据说是还有当时的经文在内,而其他的则都被损毁,甚至个别几个被农户养鸡了。但是路过的时候,也看见有人过去祈福,看起来是当地人。
历史沧桑,从尧舜禹汤到明清民国
仙洞沟的历史沧桑感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文明渊源上。4300年前,帝尧定都平阳后,曾出访姑射山,邂逅鹿仙女,成就了”华夏第一洞房”的浪漫传说。这一传说不仅成为”结婚入洞房”习俗的起源,更将儒家圣贤文化与仙洞沟的自然景观紧密相连。景区内的棋盘石、鹿仙女洞等景观,都与尧舜禹汤时代的传说相关,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深厚根基。
神居洞内的宋代熙宁年间的石碑,距今已有900年历史,是研究仙洞沟道教历史的重要文献。石碑上的古文字虽已风化斑驳,但依然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虔诚与智慧。在神居洞的岩壁上,还可以看到宋政和八年的碑文记载,以及宋徽宗驾游平阳仙景之山即姑射山的详细记录,这些都为仙洞沟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仙洞沟内的明代雕塑虽然历经数百年,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彩绘痕迹,虽已褪色,却更显沧桑。特别是观音阁内的120余尊明代雕塑,其包浆浑厚,展现出岁月的沉淀。这些雕塑的神态各异,有的威严,有的慈悲,有的神秘,每一尊都承载着古人对信仰的理解与表达。
与恒山悬空寺的对比:不以奇险胜,而以文化深
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从对面看到仙洞沟的时候,心中想到的却首先是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的峭壁陡峰之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悬空寺以”悬”著称,采用”铁扁担”悬臂梁与岩石嵌入结合的力学原理,形成”一院两楼”的布局,被誉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奇观。悬空寺内的三教殿同时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是其文化亮点。然而,悬空寺的游客体验更注重对建筑奇险的惊叹。
可是在看到仙洞沟时,并不认为仙洞沟比悬空寺差,不论是其文化、还是其建筑规模。
仙洞沟与悬空寺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仙洞沟的岩洞利用更为巧妙。神居洞直接利用天然岩洞空间,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形成了”洞中有庙”的独特景观,比悬空寺的木质悬臂结构更为自然和谐。其次,仙洞沟的三教融合更为系统全面。神居洞内89尊明清雕塑涵盖了佛道儒三教,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三教殿,这种融合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信仰交流。再次,仙洞沟的历史渊源更为久远。尧文化传说可追溯至4300年前,比悬空寺的北魏起源早了近千年,更显文明根源性。
而且在仙洞沟附近,位于悬崖峭壁上的不只是仙洞沟这一处,在周边附近肉眼可以看到的悬崖峭壁上的红色建筑,至少有3处,虽然规模不及悬空寺,可是其悬崖高度,似乎比悬空寺要更惊人。
在山水之间感受文明的温度
仙洞沟的游览体验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当站在神居洞内,仰望二十八星宿的明代壁画,触摸宋代熙宁年间的石碑,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修行者在此参悟道法的虔诚。特别是洞内89尊明清雕塑,虽已褪色,但每一尊都凝固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信仰,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在观音阁内,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山峦峡谷的壮丽景色,感受”豁然开朗”的意境。而一边是威严的道教神祇,一边是慈悲的佛教菩萨,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信仰上,也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游客在欣赏观音渡南海壁画时,可以联想到旁边的道教神像,感受到佛道两教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