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完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
《黑天鹅》是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于2007年出版的一部探讨极端事件不可预测性和巨大影响的书籍。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一位具有黎巴嫩和美国双重国籍的作家、学者、统计学家,同时也是前交易员和风险分析师。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随机性、概率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上。(在这里说塔勒布是一名统计学家可能会使作者本人非常生气,因为他在本书中对统计学持批判态度)
塔勒布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黑天鹅”事件的概念,这些事件具有三个特征:极不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产生巨大影响、以及在事后人们总是试图为其找到合理解释。
在欧洲人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他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黑天鹅”被用来指代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然而,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信念崩溃了,这个概念用来说明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们常常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但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它们,最终被现实击溃。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以及书中引用到的911事件都属于黑天鹅事件。
除了介绍黑天鹅事件外,书中还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种种偏见和误区,这些偏见和误区往往会导致或者放大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如过度寻找因果关系、依赖经验归纳以及忽视沉默的证据等。
除了书中的主题思想之外,《黑天鹅》或者说是作者本人对生产生活中的各项预测分析、目标计划都进行了批判,尤其是那些依赖已经被证明有缺陷的数学模型作出的分析预测,例如书中反复提及的高斯分布。作者深刻的批判了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司在目标预测上的做法,认为他们往往基于经验进行预测,忽视了不可预测性的影响。塔勒布指出,
历史和社会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在一步步地跳跃,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期间极少有波折。我们(包括政府和历史学家)喜欢相信那些我们能够预测的小的逐步演变,但事实上,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稀有事件——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对待历史问题时人类思想常犯的三个毛病,他称之为三重迷雾:假想的理解、反省的偏差和对事实性信息价值的高估以及权威和饱学之士本身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我们在进行预测时往往过于自信,忽视了那些出乎预料的黑天鹅事件。
对我来说,书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论述——火鸡理论:
考虑一下火鸡的命运。在感恩节前的每一天,火鸡都会得到食物,而且它的生活似乎非常有规律。根据它的经验,它会得出结论说,未来将是过去的延续。但是,在感恩节前一天,一切都变了。火鸡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
塔勒布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我们如何从有限的经验中做出错误的推断,并且忽视了那些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他写道:
“某件事情1000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第1001天的任何信息,对这只火鸡来说,第1001天的没有喂食就是黑天鹅事件。”
火鸡理论在书中的寓意是,我们不能仅仅基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尤其是那些不可预测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稀有事件。这种事件,也就是“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它们恰恰定义了历史的步伐和社会的大事件。
《黑天鹅》中的火鸡理论与《三体》中的农场主假说。
描述了一个农场里的火鸡,每天上午11点农场主会来喂食,火鸡科学家由此得出了一个宇宙定律:“每天上午11点,就有食物降临。”然而,在感恩节那天,食物并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科学观察的偶然性,也反映了归纳法的局限性。在《黑天鹅》和《三体》中,它们都强调了经验主义的缺陷和未来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然而,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黑天鹅》中的火鸡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不可预测性对个人和组织决策的影响,而《三体》中的农场主假说则更多地探讨了科学观察的局限性和宇宙规律的不可知性。在《黑天鹅》中的不可预测是由于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而《三体》则侧重于描述这一不可预测是由于更高等级生命即外界的干预而导致的。
查找火鸡理论和农场主假说的源头,还查找到了休谟的怀疑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大致形容如下:
一个现象a发生了,b现象紧随其后,于是我们认为这当中出现了因果关系,“因为a,所以b”。但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吗?
如果以他的这个论断举例,我们可以这么说:
太阳照在石头上,石头发热了。于是我们认为,太阳照射是石头发热的原因。但这是否是必然的?
物理学尝试给出回答,“太阳晒热了石头”,背后的原因是:太阳的辐射热加剧了石头中分子的运动,因此石头就会发热。然而,在休谟的怀疑论里,这和“太阳晒热了石头”是同一个说法,因为“辐射热加剧分子运动”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什么意思呢?休谟会问:
为什么热能加速分子运动,而不是减少分子运动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的一万次实验中,都是如此吗?
但是,全体人类即使共同观察到了一千亿次太阳晒热石头的事实,就代表下一次太阳依然会晒热石头吗?
所以说,休谟怀疑的,是构成人类理性的这条根本信念:未来一定和过去一样吗?过去的经验(哪怕被验证过1000亿次),一定可以复用到下一次吗?例如:
我吃了100次苹果,但吃到101次时,苹果的味道会不会变成牛肉?
刀划伤了手指流出的是血,但下一次流出的一定是血吗?
常温下的水一定是液态的吗,有没有可能突然变得像金刚钻一样坚硬?
地球在今天以前一直是转动的,但是它到明天是不是可能就不转了……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发现,休谟的怀疑论和塔勒布的黑天鹅思想,似乎是一致的。但是思想就是这样,庄子在庄周梦蝶中说,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按照怀疑论和极端黑天鹅的思路,谁又敢保证第二天从梦中醒来自己不会成为一只蝴蝶呢?可是罗素也说,(在这个体系下)一个神智正常的人,和一个相信自己是“水煎荷包蛋”的疯人就没有理智上的差别了。
《黑天鹅》并不是要让我们怀疑周围的一切,而是提出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
甚至于在《黑天鹅》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方法,而这似乎也是“黑天鹅”的特点之一:即不可预测性。如果一个事件被成功预测,那它同时可能也就不能被称之为是“黑天鹅”了。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应对“黑天鹅”,塔勒布即给出了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方法”:
- 不要预测:塔勒布认为,因为黑天鹅事件的本质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试图避免或预测这些事件。他强调,“能够预测出来的意外就不是意外”。
- 谨慎预防:我们应该谨慎地分析最极端的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好充分的预防。这意味着要为那些不可预测的事件做好准备,以减少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保持充分的余地:我们应该在决策和生活中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缓冲,“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以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灾难性事件。
- 避免过度自信和傲慢: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认知偏差,不要傲慢地认为我们能够控制或避免黑天鹅事件。
- 接受并利用黑天鹅事件:我们应该接受黑天鹅事件的存在,并学会利用它们,而不是试图避免或预测它们。
从上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并不是具体可以实操的方法。
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怀疑,正是怀疑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没有怀疑,可能伽利略就不再是伽利略、天体运行论也无法探究,“物理学就不再是物理学”了。但同样,茫茫星辰宇宙,未知总是极大的超过已知,不确定性也超过了确定性,如果一味的跟随塔勒布所说的“预测是愚蠢的”、“作出预测的人都属于诈骗”也实在是“矫枉过正”。那样刨根问底式的探究将不再有意义,至少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意义。
在保持怀疑的基础上,要敬畏自然和未知还有不可预测。塔勒布在书中也提到,自然界和其他复杂系统的行为经常表现出非线性、不可预测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统计模型难以准确捕捉。
其他读者对《黑天鹅》也有一些批评观点,例如结构不清晰、情节拖沓,甚至还有一个批评者认为:
此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1、用一个形象化的手法表达你抖机灵特色的一种观点(显然在这本书就是所谓的“黑天鹅”意象),如果你换一种更专业更抽象的说法,那么也许这本书就只配在图书馆或哪个书店的低价倾销的书架上孤独地慢慢变老了。2、不停地用各种看不到引用出处,但是又好似很权威的“研究”,其实这些“研究”在书中已经蜕变为“故事”,负责调动大家的胃口和积极性,这就好像,我在上课的时候偶尔会把从网上听来的故事变成在我自己身上或朋友身上发生的故事来讲,以勾引走神的学生一样。事实上,作者本人对这种手法也有所总结:“观点来来去去,故事留驻人心”。3、不停地挑战你的常识,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偏离你的常识多远,如果真的偏离很多,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觉得自己是个笨蛋,就是觉得作者是个骗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696652/)
对此,我表示认同。但同时,如果本书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那么真的还有这么多的销量,以及对黑天鹅的普及吗?就如休谟的《人性论》来说,相信要比《黑天鹅》的读者少很多了。但再次引用作者所说:
如果你观察出版业,你会发现少数几本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书的成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它们的出现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突然之间改变了游戏规则。畅销书的诞生往往是偶然的结果,而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最后,就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来结尾吧。当我在怀疑一切的时候,只有我怀疑这件事情是真的,所以世界万物都可能是假的,只有这个正在怀疑一切的我是真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