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听完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被鲁迅誉为“秉持公心,指擿时弊”,高中时曾学过《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篇,老师介绍全书是讽刺科举,但是这次听完,发现这远非一部简单的“讽刺科举小说”,它是一部全景式的社会百科,一部人性在制度重压下的挣扎史。书中人物,无论可憎可怜或可敬,大多有其无可奈何的处境与逻辑,并非简单的善恶标签所能概括。
《儒林外史》共五十六回,以明代成化至万历年间为背景,实则深刻映照清中期社会现实。
刚开始听的时候,不太习惯这本书的结构。它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故事和主角,感觉比较零散,前面出现的人物和后面的人物也没什么联系,像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拼起来的。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鲁迅评价它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胡适也说书中人物是“速写式剪影”,简洁但深刻。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开头用元末画家王冕的故事定下基调,他清高淡泊,拒绝做官,代表了作者心中理想文人的样子。主体中间部分让一百多位人物依次登场,围绕“功名富贵”这个主题,展现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和社会的各种面貌。结尾最后写了四位靠手艺吃饭的市井人物(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他们自食其力,精神独立,荆元说“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点出了另一种活法。而“幽榜”部分,写朝廷追封历代读书人功名,把王冕、杜少卿这样的清流和严贡生这样的劣绅、牛布衣这样的真才子和牛浦郎这样的骗子混在一起封赏,是对整个功名制度和官僚体系最大的讽刺,彻底戳穿了功名的虚妄。
全书梗概
腐儒与名士的沉沦(约2-24回上) :开篇以元末高士王冕“嶔崎磊落”的形象立下精神标杆后,笔锋直刺科举制度的溃疡面。这里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疯癫的悲喜剧,淋漓尽致展现科举对人性的异化;有匡超人从淳朴孝子堕落为无耻之徒的蜕变轨迹,揭示了环境对灵魂的腐蚀力;更有娄三、娄四公子领衔的“莺脰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等“西湖斗方名士”的群像,他们科举失意后,以附庸风雅、结社标榜来填补精神空虚,上演着一幕幕精致的虚伪。
理想者的追寻与挫败(约24回下-45回) :在揭露黑暗后,作者笔端流露出对光明的向往。杜少卿(作者自寓)蔑视功名,散尽家财,携妻游园挑战礼教,支持逃婚的沈琼枝,闪耀着离经叛道的平等光辉。虞育德(博士)、庄绍光(征君)、迟衡山等“真儒”淡泊名利,试图通过修建泰伯祠、倡导“礼乐兵农”来匡正世道人心。萧云仙在青枫城实践“教养”结合的理念,郭孝子万里寻父展现至孝坚韧。这部分是作者理想人格与社会改良蓝图的集中投射。
现实的回潮与市井的微光(46-55回) :理想的光芒终难穿透厚重的现实阴霾。王玉辉鼓励女儿殉节并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将礼教“吃人”的本质暴露得惊心动魄。儒林小丑陈木南之流继续上演着蝇营狗苟。然而,在全书行将落幕时,笔锋转向市井: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裁缝)四位奇人登场。他们自食其力,于劳作之余追求琴棋书画的精神独立,荆元那句“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宣告了一种在体制外建立人格尊严的可能。尾声的幽榜,则是对整个儒林乃至官僚体系的终极反讽。
人物介绍
小说中的儒生群体可分为几类典型形象:
理想文人
王冕作为开篇人物,是理想文人的代表。他出身贫寒,放牛为生,却自学成才,以画荷花闻名。面对县令的赏识和朝廷的征聘,他拒绝为官,选择隐居会稽山,体现了传统儒者淡泊名利的品格。书中的杜少卿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形象,他出身名门,却蔑视功名富贵,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甚至把一门客娄太爷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尊重女性,敢于挑战封建权威,支持抗婚逃婚的沈琼枝,赞扬她蔑视富贵荣华、不畏权势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
腐儒
以周进、范进为代表的科举殉道者。周进六十余岁仍是个童生,在省城贡院参观时,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范进更是个考了二十余次科举的老童生,五十四岁才中举,喜极而疯的癫狂场面成为全书最著名的讽刺场景。这些被科举扭曲的灵魂,体现了制度对人性摧残的深度。
官绅
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如南昌太守王惠,其人生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一上任便询问地方特产与案件通融之处,将衙门变成敛财工具;高要知县汤奉为求升迁,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致人死命1。这些人物揭示了科举选拔机制与官僚品质之间的深刻断裂。
假名士
以娄三、娄四公子为首的“莺脰湖名士”群体,他们最初热衷科举,碰壁后转而标榜清高,实则不学无术。景兰江、赵雪斋等杭州西湖“斗方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定梨园榜的名士”,终日装腔作势,呼朋引类,用高雅外表包裹内心的庸俗与空虚。这种名士风流的表演,暴露了科举失意者以文化资本弥补政治资本缺失的生存策略。
但是,腐儒即便是腐儒,也仅仅只是个人的“腐”,他们中时代的背景下,最多算为“被害者”而非“施害者”,甚至更有其人性的光辉之处。例如周进,他中科举上岸后,不忘初心,在任主考官时深知考生的不易,仔细批阅试卷,最后范进才能得以中举。按故事所述,范进并非是个不学无术之人,是由于文章过于深奥、导致没有被考官赏识。
这类腐儒,对照现在的考编盛行的大背景,大家应该有所感同身受。虽然在未读之前,认识到的《儒林外史》全部是对以此类人物为代表的批判,从范进中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即可窥见一斑,但是在读完(听完)该书后,我反而对这类人物肃然起敬。我们都是普通人,虽然向往王冕、杜少卿等理想文人,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个体来说遥不可及。反而是这些腐儒,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人,才是真实的身边人。
历史背景
明清科举考试层级与录取率
考试层级 | 考生资格 | 考试周期 | 录取率 | 社会地位变化 |
---|---|---|---|---|
童试 | 无限制 | 每年一次 | 约1-2% | 获得秀才功名,免徭役 |
乡试 | 秀才及监生 | 三年一次 | 约0.5-3% | 中举可任低级官职 |
会试 | 举人 | 乡试次年 | 约5-10% | 中贡士可参加殿试 |
殿试 | 贡士 | 会试次月 | 基本不淘汰 | 分三甲,赐进士出身 |
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核心特点是八股取士和严格的等级划分。八股文将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内容局限于程朱理学,形式高度程式化,导致士人思想僵化、脱离实际 。这种制度从明初开始形成,到中后期逐渐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录取率方面,明朝乡试录取率从明初约10%降至末期3%左右,竞争极为激烈 。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例,全国乡试录取率仅为3.97%,远低于朝廷规定的5.9% 。这种低录取率加剧了文人对功名的病态追求,也导致大量士人无法通过科举获得官职,转而寻求其他出路,如依附权贵、结交乡绅,甚至通过捐监等途径获取功名 。
捐监制度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允许士人通过捐纳粮食或银钱成为监生,即使未读书者也可参与 。这一制度在明朝中后期日益盛行,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使科举成为”金钱换功名”的工具。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例监道是铜臭,这些人借了一块九折五分钱重债出门,又堂尊处三日送礼,五日送礼,一念要捉本钱,思量银子,便没作为” ,反映了捐监士人的尴尬处境。
明朝官场腐败问题极为严重,被称为”空气式腐败” 。从中央到地方,贪腐现象无孔不入。严嵩、周应秋等权臣的家产动辄数十万两,甚至超过皇室珍藏 。万历皇帝通过派遣矿监税使在全国范围内敛财,形成了”贪官先从百姓那里收刮民脂民膏,然后贪官被打倒了,他们的钱被皇帝拿走了”的恶性循环 。
士绅阶层在明朝享有特殊特权,包括法律豁免权(免笞刑、先革除功名再问罪)、经济特权(免除丁税和各种徭役)等 。他们与地方胥吏勾结,掌控基层行政司法权力,形成”铁打的乡绅,流水的知县”现象 。在《丝绢案》等事件中,士绅通过操控地方官员,将政策执行扭曲为加重平民负担的恶政,反映了官场腐败与乡绅特权的结合。
现实讽刺
这是全书的主题。
官场黑幕
科举与官僚体系相互输送利益,形成封闭的权力集团。周进任广东学道时,本意要“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但看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范进时,同情心压倒公正原则,在只有两人交卷的情况下就排定了名次。更严重的是,范进当学道后,周进请托关照自己的学生荀玫,范进为报当年提携之恩,到汶上县头一个就点荀玫。
这种官官相护、师生提携的关系网,使科举标榜的公平竞争成为空谈。但是,正如前文对腐儒的认可,周进是多次阅读范进的文章后才给其最终分数;范进做学道钦点荀玫时有两个暗示,一是荀玫在做周进学生时即展现出了较高的才学,二是范进在阅卷时也发现了荀玫是有真才实学的,本身就在前列。
官场腐败还表现为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南昌太守王惠上任伊始便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其搜刮民脂民膏的嘴脸跃然纸上。高要知县汤奉为显示“清廉”,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用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便致人断命。这些官吏打着道德的旗号行卑劣之事,暴露了官僚体系的道德虚伪性。
世态炎凉
《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官场的黑暗,也刻画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小说中,当周进和范进还未中举时,受尽了周围人的冷眼和欺辱;而一旦他们中了举人,立刻受到众人的追捧和巴结。这种前后态度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以功名为导向的价值观。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呼来喝去,动辄辱骂;而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立刻对他毕恭毕敬,甚至称他为 “贤婿老爷”。这种态度的转变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和功利。例如,匡超人在落魄时得到了马二先生的帮助,但当他发达后,却对马二先生不屑一顾;他甚至在已有妻室的情况下,为了攀附权贵而再次成亲,完全忘记了糟糠之妻的恩情。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功名富贵的过程中如何逐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全景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底层温情
在势利的大环境下,书中也闪烁着超越阶级的人性光辉。戏子鲍文卿是书中的道德楷模。他虽身份低微,却极重操守与情义。他爱惜人才,尊重落魄的读书人(如倪霜峰),拒绝接受向鼎(向知县)为报恩私下赠与的五百两银子,认为“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他收留抚养倪霜峰之子倪廷玺(后改名鲍廷玺),视如己出。向鼎后来升任安庆知府,仍不忘旧情,关照鲍文卿父子。他们的交往,体现了超越地位尊卑的真挚情谊,是污浊世风中的一股清流。向鼎本人也是书中难得的清官能吏,重情义,有担当。
鲍文卿虽然不是儒生,但是也是腐儒的代表了,有人会批判他的阶级固化、有人会批判他的不知变通,但是在时代的背景下,他却能够坚守自己心中的道。
全书不足
仅代表个人而言。
“散点透视”叙事的得失
全书采用移步换景的叙事方式,人物随起随落。如范进中举后基本退场,匡超人从淳朴青年堕落为忘恩负义之徒的故事戛然而止,杜少卿的故事也中途消失。这种写法如一幅散点透视的长卷,虽展现了广阔的儒林众生相,却使读者难以与角色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其优势在于社会画卷的广度,弱势则在于人物深度的开掘不足。
这种结构的深层原因在于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他并非在讲述个人命运传奇,而是解剖整个儒林群体的精神病理。如第五十五回突然引入的“四奇人”故事,看似突兀,实则是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最终宣示:真正的精神自由不在庙堂,而在市井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因此,这种结构缺陷某种程度上是作者为表达主题而做的必要牺牲。
夸张与讽刺的双刃剑
小说中的夸张描写引发读者不同感受。凤四老爹替朋友讨债时“徒手拆当铺”的勇武,严监生临死前为两茎灯草不肯咽气的吝啬,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癫狂,这些情节无疑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讽刺力度。但夸张手法也使作品蒙上荒诞色彩,可能削弱了现实批判的严肃性。
然而深入分析,这些夸张实则是对异化人格的隐喻。如范进发疯场景中,胡屠户那“治疯”的一巴掌极具象征意义——中举前他将范进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却称其为“贤婿老爷”,甚至“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1。这种前倨后恭的势利嘴脸,通过夸张对比暴露无遗。正如鲁迅所评,吴敬梓的讽刺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在笑声中饱含悲悯。
小说中的迷信描写如扶乩问卜、天象预兆等,今人看来荒诞不经,实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如开篇“贯索犯文昌”的天象(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预示“一代文人有厄”,既为全书奠定悲怆基调,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专制制度下的集体困境。郭孝子寻父途中遭遇的骗局与险境,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险恶与江湖生存的艰难。这些内容在当代读者看来可能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但在吴敬梓的时代,却是社会真实的组成部分。
最后
通读《儒林外史》,最深的感触并非对科举制度的单纯鞭挞,而是对书中人物,特别是那些常被视为“腐儒”、“可怜虫”的群体(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一丝敬意。周进撞号板的绝望,范进中举的癫狂,马二先生对八股的迂腐虔诚,严监生在恐惧中的锱铢必较与对家人的倾力付出,无不是时代重压下的扭曲与挣扎。《儒林外史》记录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普通人如何被塑造、被挤压、挣扎求生,偶尔闪现一点人性的坚持。它揭露了“功名富贵”的空虚,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压抑的环境下,像鲍文卿那样“骨头里挣的钱才做得肉”的职业操守,像市井奇人那样“天不收地不管”的精神追求,以及那些“腐儒”在卑微生活中尚存的一丝人情的温暖,都是值得肯定的坚守。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也将教育视为获取学历、职位的手段,而非真正的知识汲取与人格培养。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同样会导致”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的问题 。“成功学”的单一叙事、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逐、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倾向,与《儒林外史》所批判的世态炎凉何其神似!今天“考编”热、竞争激烈的现状,都可以让我们在周进、范进这些人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谁没有为某个目标焦虑煎熬过?谁没有被某种评价体系困住过?向往王冕的超脱、杜少卿的反抗、荆元的自在当然好,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周进、范进、马二、严监生这些人的挣扎、无奈,以及他们在艰难处境中那一点小心翼翼的坚持,可能更贴近真实的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精神独立、人格尊严的追求,对真诚情感、社会公正的渴望,永远是人性中最珍贵的火种。
腐儒与堕落乡绅同处一个时代,同样都有其无可奈何,但是腐儒依然有所坚守。在现代背景下,不期望我们成为“理想文人”,但希望我们每一个个体也都有所坚守,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守住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尊严和温暖,就已经很好了。
附:儒林外史大事记(不严谨)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
年份 | 事件与人物 | 社会剖面 |
---|---|---|
成化末年 | 王冕归隐(第1回) | – 王冕:拒见知县、避朱元璋征召,归隐会稽山 – 时知县:欲攀附危素反被耻笑 |
约1486年 | 周进受辱(第2-3回) | – 周进:60岁老童生,任塾师被梅玖嘲讽→参观贡院撞号板昏死 – 金有余:商人集资为周进捐监生 – 梅玖:秀才,前倨后恭自称“周进门生” |
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
年份 | 事件与人物 | 社会剖面 |
---|---|---|
弘治二年 | 周进范进发迹(第3-7回)⭐ | – 周进:中举人→进士→广东学道,取中54岁范进 –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掌掴治疯)→张静斋赠房→中进士 – 魏好古:求周进取“诗词”被拒,落榜消失 |
弘治六年 | 严贡生作恶(第4-6回) | – 严贡生:强占王小二猪→讹诈黄梦统船钱→被告潜逃 – 严监生:出钱平兄案→妻王氏病逝耗银4千两→临终因两茎灯草不瞑目 – 王德、王仁:收银百两助妾赵氏扶正 |
弘治十年 | 王惠贪腐(第8回) | – 王惠:任南昌太守,问“地方出产?词讼通融?”→刻“三声碑”(戥子/算盘/板子) |
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年份 | 事件与人物 | 社会剖面 |
---|---|---|
正德五年 | 娄府闹剧(第8-12回) | – 娄三/娄四公子:招揽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 – 杨执中:窃诗骗酬→ 权勿用:孝服赴宴被捕 – 鲁编修:训女鲁小姐学八股 |
正德八年 | 马二先生仗义(第13-15回) | – 马纯上(马二) :资助匡超人十两银+棉衣,劝其科举 – 蘧公孙:赠降臣王惠枕箱→因《高青丘诗话》被诬告 – 差人:敲诈蘧公孙,马二卖文筹银相救 |
正德九年 | 匡超人堕落(第16-20回)⭐ | – 匡超人:初为孝子(侍父夜读)→识景兰江后参与科场舞弊→停妻再娶→拒认恩人马二 – 潘三:刀笔吏,教匡超人造假公文→被捕供出匡 |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
年份 | 事件与人物 | 社会剖面 |
---|---|---|
嘉靖元年 | 牛浦郎冒名(第21-24回) | – 牛浦郎:窃牛布衣诗稿→冒名行骗→娶卜家外孙女 – 牛玉圃:盐商清客,反被牛浦郎设计陷害 |
嘉靖十五年 | 鲍文卿风义(第25-27回)⭐ | – 鲍文卿:戏子,拒收向鼎500两报恩→收养倪霜峰之子廷玺 – 向鼎:断冤案→升福建道台,提携鲍廷玺 – 倪霜峰:卖子求生,得银归乡 |
嘉靖二十年 | 杜少卿叛逆(第28-34回)⭐ | – 杜少卿:携妻游山饮酒→散财助人(张俊民等)→赞沈琼枝抗婚 – 沈琼枝:逃盐商宋为富→南京卖诗文→公堂自辩“不为妾” – 杜慎卿:选“梨园榜”,恋男美(来霞士) |
嘉靖二十五年 | 泰伯祠大祭(第35-37回)⭐ | – 迟衡山:倡修泰伯祠→ 虞育德:主祭→ 庄绍光:辞帝召隐居 – 萧云仙:青枫城兴水利办学堂→反被追缴“赔款” |
嘉靖三十五年 | 郭孝子寻父(第38-40回) | – 郭孝子:二十年寻父→遇虎藏坑/被僧推崖→奉养拒认己父(郭璞) – 木耐:劫道遇萧云仙,被收为部将 |
嘉靖四十年 | 余特风骨(第44-46回) | – 余特:拒为官宦写墓碑→任徽州府学训导 – 王玉辉:赞女殉夫→大笑后落泪→游历精神失常 – 成老爹:势利眼(夸方家→踩方家) |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
年份 | 事件与人物 | 社会剖面 |
---|---|---|
万历十一年 | 市井四奇人(第55回)⭐ | – 季遐年:傲骨书法家(创格调,拒奉权贵) – 王太:卖火纸筒,杀败围棋国手 – 盖宽:破落茶馆中作画 – 荆元:裁缝操琴(“天不收地不管快活!”) |
万历十五年 | 陈四老爷迷色(第53-54回) | – 陈木南:迷恋名妓聘娘耗尽家财 – 聘娘:扶乩问命得“夫荣妻贵”→剃发出家 – 丁言志:献诗聘娘被嘲“清水铜钱” |
万历二十三年 | 幽榜荒祠(第56回)⭐ | – 泰伯祠倒塌,乐器尘封 – 朝廷颁“幽榜”追封历代儒生(王冕、周进等)→功名虚妄终极讽刺 |
关键配角补充表
分类 | 人物 | 活跃时期 | 高光情节 |
---|---|---|---|
科举蛀虫 | 荀玫 | 弘治-嘉靖 | 匿丧赴考→被降职 |
卫体善 | 正德 | 八股名家,自诩“本朝文章在吾辈” | |
官场群丑 | 汤奉 | 弘治 | 枷死回民(堆50斤牛肉)升知府 |
尤扶徕 | 嘉靖 | 向匡超人索300两卖“教习”职 | |
名士闹剧 | 季苇萧 | 嘉靖 | 谄媚盐商,为荀玫证婚 |
陈和甫 | 正德-嘉靖 | 扶乩判案骗钱 | |
女性命运 | 鲁小姐 | 正德-嘉靖 | 通八股,逼夫科举,育儿“从四书始” |
聘娘 | 万历 | 青楼梦碎出家 | |
侠义边缘 | 凤四老爹 | 嘉靖 | 徒手拆当铺追债(第51回) |
木耐 | 嘉靖 | 劫道者被萧云仙感化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