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工作和生活里慢慢体会到,很多时候让人迟迟迈不开脚的,不是事情有多难,而是我们把“要做的事”看得太重,总想着“得专门准备才行”。
刚入职的年轻人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桌上堆着一沓待处理的文件,心里总盘算着“等下午腾出整块时间,好好分类、编号、归档”,可一想到要从头到尾捋顺,就觉得头大,结果文件越堆越高,看着就发怵,拖到最后只能熬夜赶工。但观察身边那些做事从容的同事会发现,他们处理这类事从不用“专门等时间”。收到报销单据时顺手按月份夹进不同的文件夹,遇到需要附说明的,顺手在便签上写两句备注;开会时打印的议程表,散会后顺手塞进对应项目的档案盒;甚至给打印机换纸时,顺手把旁边散落的回形针归拢到盒子里。这些事单独看都微不足道,可攒在一起,桌面永远清清爽爽,月底整理时也从不用慌慌张张翻找。这种做法让我想起钱钟书创作《围城》的故事——在上海沦陷期的亭子间里,他每天利用授课间隙写500字,两年“锱铢积累”完成这部经典。原来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工作,把大任务拆成“顺手做”的小碎片,都是相通的智慧。
生活里的事也是如此。就说换季整理衣物吧,以前总想着“等周末有空,把衣柜彻底清空,冬装收起来,夏装挂出来”,可一想到要搬箱子、叠衣服、腾空间,就觉得累,结果冬天的厚外套还堆在沙发上,夏天的衬衫还压在箱底,衣柜乱得连找件T恤都费劲。后来学着在日常里“顺手做”:晚上睡前收衣服,看到冬天的毛衣还挂在衣架上,顺手叠好放进收纳箱;周末晒被子时,顺手把箱底的短袖翻出来,挂在最方便拿的位置;甚至打扫卫生时,看到角落里的围巾,顺手卷好放进抽屉的小格子里。不知不觉间,衣柜慢慢清爽了,到了换季时,再也不用专门花大半天折腾。
其实这些“顺手”的动作,给了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相反人对“任务”天然有抵触心理,当我们说“我要专门做这件事”时,心里已经悄悄给它加了层负担——“这得花时间”“做不好会麻烦”,这些念头攒多了,就成了拖延的借口。可“顺手”不一样,它把事情拆成了一个个“顺带能做的小碎片”,就像走路时自然抬腿,喝水时自然抬手,不用鼓足勇气,也不用刻意准备,反而容易坚持。外卖诗人王计兵在等餐的间隙用语音备忘录记录灵感,两年积累了四千首诗;有位程序员朋友在地铁通勤时用手机写代码注释,半年后竟完成了个人项目。他们都证明了: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只要“顺手”抓住,就能聚沙成塔。
更重要的是,“顺手”能避免小事堆成大事。一张废纸不及时清,慢慢会堆成小山;一句能立刻回的消息拖着,最后会攒成一堆未回的对话框;一次能顺手擦的灶台懒了,最后就得花半天铲油渍。小事堆多了,不仅费力气,还会让人心里发沉,总觉得“日子怎么这么多烦心事”。就像以前办公室那位总加班的同事,桌上的文件堆到看不见电脑屏幕,每次找份合同都要翻半天,其实他只要在收到文件时顺手归档,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被动。
说到底,“顺手”不是偷懒,而是给生活和工作松松弦。不用总想着“必须怎样”,而是在日常里随手拾掇,把大目标拆成小举动。早上到公司,顺手把昨天的水杯洗干净;开会前,顺手把手机调至静音;睡前刷牙时,顺手把洗手台的水渍擦干净。这些动作小到几乎不用思考,却能让日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清爽。日子过得从容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能力超强,不过是把“顺手”变成了习惯,让那些本可能让人犯怵的事,在不经意间就成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