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淘宝618购物节,我亲身经历了所谓的“折扣”是怎么一回事。结果让人失望,甚至有些生气。
本来想趁着618囤一些纸尿裤等婴幼儿用的东西,因为之前也没有买过类似这些产品,因此基本上说盲选。最后买的说babycare的,也没有对比之前的进行比价,毕竟买的不是很多、东西也不是很贵。
最后叠加淘宝平台的9折券,共买了两包,平均下来大概135一包。本来也没什么了,东西到了之后都没有拆封,毕竟暂时不需要的,直接扔柜子里面了。
结果之后在买其他东西的时候,顺便看了一眼这个品牌纸尿裤的价格,结果发现618活动后的到手价格说139元一件,也及是说,如果没有淘宝平台的9折券,活动价还要比平常价要高,而即使是加上啦平台的9折券,也只比平常便宜4块钱。
除此外,还有百亿补贴店的一瓶1.8L 的滴露消毒液,618到手价和活动后现在的到手价依然都是59元。
我尝试向淘宝88VIP专属客服寻求说法。然而,几轮沟通下来,得到的只是机械的“已反馈”、“请理解”等套话,问题像投入深海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平台对店铺这种“技术性违法”行为的默许与纵容,让消费者的维权之路瞬间堵死。
还有国补,也算是被玩坏了。2025年“国补政策”本意是通过财政补贴刺激消费,但部分商家却将其异化为牟利工具。有补贴和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用户的到手价几乎是一样的,而这样的操作据说还是比较低端的行为。
高端一点的玩法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稍微改变一点配置、重新换一个产品型号后,再次进行销售、而在原成本价几乎没有什么变动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却会上涨不少,但是在叠加国补后,用户反而以为是享受了很大优惠,殊不知产品与价格低的产品几乎没什么区别。更加讽刺的是,这一行为无法证明其违法,因为产品发生了变化、价格发生变化理所应当。这类操作因“产品参数变更”而难以被监管定性为欺诈,消费者维权陷入举证地狱——需证明“微调版”与旧款成本无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户、甚至包括监管方在内,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技术手段来精准识别其应售价格呢?
最后,平台监管的沉默、商家套利的狂欢、政策红利的流失,交织成一张蚕食市场诚信的巨网。据中消协统计,仅2024年涉及价格欺诈的投诉量同比上升37%,其中电商大促与国补商品的争议占比超六成28。当消费者需要依靠截图比价、投诉举报才能获得本该享有的优惠,当国家财政补贴沦为商家利润的“提款机”,所谓购物狂欢的本质,不过是一场系统性信任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