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刷到一个热门问题,关于药品集采后中成药价格虚高的讨论。高赞回答里列了一串数字:奥美拉唑6元,头孢克肟10元,蒲地蓝口服液40元,斑蝥胶囊过百元。评论区炸了锅,有人痛骂“中成药就是智商税”,有人嘲讽“中医粉又要拿千年前的书当科学了”。作为一个从小喝中药长大、但也经历过被强塞高价中成药的普通人,我突然很想聊聊:为什么每次提到中医,总有人像被按了开关似的疯狂输出?那些愤怒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中西医的对照
有些人对中医的批判,像极了拿着游标卡尺量《蒙娜丽莎》。
中西医本来就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从过程上来说,并不能拿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但是从结果来说,都是要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而实际上,现在中医在治疗、研究等方面也都不断的在汲取西医的一些优良的做法,比方说一些必要仪器的检查,现在已经基本引入到了中医系统,再入双盲实验,也有很多药方进行了检验,例如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医院正在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验证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其实早在2019年,连花清瘟就完成了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论文发在了《植物医学》杂志上。更别提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里找到青蒿素灵感的故事,这味“千年古方”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诺贝尔奖证书现在还躺在中医药博物馆里。
不是说所有中成药都经得起检验,但把“没有双盲”当作万能否定公式,就像因为见过几个烂苹果就说所有水果都有毒。日本的《一般用汉方制剂承认基准》,里面详细规定了147种汉方药的适应症和品质标准。日本人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改造,或许能给我们些启发: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固守古籍,而是像打磨玉石一样,把经验沉淀成可验证的体系。
中西医理念的区别
中医更关注于人体本身,而西医更关注于人之外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中西医的区别,也是东西方的区别。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冒去西医院,医生看着验血报告说“病毒性感染”,开奥司他韦;去中医院,老大夫把完脉却说“风寒束表”,让喝桂枝汤。这背后藏着东西方认知世界的根本差异——西医拿着显微镜找敌人,中医举着镜子照自己。
现代医学认定感冒是病毒攻破免疫防线的战争,所有治疗都围绕“消灭入侵者”;中医却把病症当作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关注的是“为什么城门会失守”。同样是流鼻涕,可能是“风寒感冒”需要发汗解表,也可能是“风热感冒”必须清热解毒。
这种思维差异就像园丁与战士的对话:西医拿着杀虫剂精准消灭害虫,中医扛着锄头改良土壤墒情。没有孰高孰低,只有视角不同。但可悲的是,现在有些中成药硬要披着“抗病毒”的战甲上阵,既丢了辨证施治的精髓,又学不来化学药剂的精准,最后落得个四不像。
中医系统与中国整个哲学系统是相通的,都是反求诸己。在影视、文学等作品,中国是各种修仙,提升个人战力;而西方则是各种科技。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的话,似乎中国的对己哲学不如西方的外物哲学。可是西方也有“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论述。
被流量挟持的真相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但凡涉及中医的话题,评论区总会出现两类极端言论。一类是“我二大爷癌症晚期喝中药痊愈了”,另一类是“所有中药都是安慰剂”。这种非黑即白的争吵,像极了短视频平台算法推送给我们的世界——要么全是美好,要么全是黑暗。
当我们激烈争论时,可能都忘了:在“彻底否定”和“盲目迷信”之间,本应有片开阔地——那里允许用科学方法验证古方,也包容针灸缓解偏头痛的个案;既要质问百元抗癌神药的合理性,也该承认三伏贴对某些过敏体质的奇妙作用。
但现实往往藏在灰度里。同一片江湖里,有人捞快钱,有人修内功。当我们痛骂“中医药不行”时,是否也该问问:我们骂的到底是传统医学本身,还是那些打着传统旗号的投机者?
被需要的理性对话
想起《本草纲目》序言里的话:“医之为道,若易知则人人可为良医,若难精则皓首不能穷其理。”
中医药就像条流淌千年的大河,有人取一瓢饮解了渴,有人被浪花打湿了衣裳。但无论是捧上神坛还是踩进泥里,或许都偏离了这条大河存在的本质——它不需要信徒或敌人,只需要用现代科学当船桨的人,在激流中淘洗出真金。
当我们在价格虚高的药单上划掉中成药时,抵制的到底是传统文化,还是不合理的医疗生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保持提问的姿态,或许比站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