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笔记工具领域的两大热门选择,Obsidian和思源笔记的对比讨论从未停息。作为一个轻度用户,最近从Obsidian转向了思源笔记,而实际上,我使用obsidian也仅仅只有几个星期而已。
为什么选择Obsidian?
最初被Obsidian吸引,源于它的双向链接。
一开始我想要设计一个app,来实现记录自己一些票据的情景,例如电影票、各种车票、旅游景点门票等,在扫描后记录。但是没有任何开发能力,后来突然想到双链笔记可以实现,因此在一堆笔记软件中进行查找。其实工具很多,但是排除免费、跨平台后就没有多少了,剩下思源和obsidian。而obsidian的可扩展性很强,而且本地文件夹存储,很适合迁移。再加上据说以前思源有挖矿历史,所以没有选择思源,而是考虑了obsidian。
然而随着使用深入,一些问题开始浮现。某次尝试将读书笔记发布到个人博客时,又出现图片上传的难题:Obsidian默认的本地图片无法自动上传到WordPress,必须通过PicGo等工具配置图床。作为一个轻度用户,而且还有点软件洁癖,不想要记个笔记还要安装好几个工具。而且obsidian没有原生的图片编辑工具,不能直接对图片尺寸、位置等进行调整,因此暂时还是想放弃了。
obsidian迁移思源
因为内容比较少,数据迁移的过程比较简单,如果只是文字笔记得话基本不用做什么调整。而图片的话需要修改文件夹结构、修改markdown格式,不过有快捷替换方式:
Obsidian
- 存储位置通过在【设置】中配置附件文件夹路径
- 引用方式为 ![[文件名.文件后缀]]
Siyuan
- 存储位置默认是在 assets 文件夹中
- 引用方式为 
替换步骤
第一步:资源文件移动
找到 Obsidian 中的附件文件夹,并把里面的资源都复制到 Siyuan 的资源文件夹 assets 中。
第二步:全局替换
正则查找:
!\[\[(.*?)\]\]
替换字符串:

日常使用中,这些改变逐渐显现价值:
- 写作发布一体化:在思源中完成技术文档后,通过内置的WordPress接口直接发布,图片自动上传,代码块保留高亮样式
但是obsidian也有很多的优点,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的文件夹式的结构,甚至不需要打开软件/app就可以编辑、调整,这要比思源方便很多。而且obsidian的插件生态非常的丰富,几乎可以找到全部需要的功能,例如上面提到的图片上传、图片编辑等,其实都有相应的插件,只是懒得折腾了。此外还有obsidian的AI插件,虽然没有尝试,但是查阅资料发现也要比思源的AI功能更强大很多。
工具对比:不同维度的生存选择
维度 | Obsidian优势 | 思源笔记优势 |
---|---|---|
数据主权 | 纯本地存储,数据完全自主 | 本地+可选云端,但需注意付费服务的隐私条款 |
扩展能力 | 900+插件构筑无限可能 | 仅支持CSS定制,但原生功能覆盖基础场景 |
发布流程 | 依赖插件配置,适合技术玩家 | 原生支持主流平台,图片自动处理 |
中文体验 | 需插件补足农历、排版等需求 | 从日期格式到标点优化的全方位本地化 |
学习曲线 | 进阶功能需技术背景 | 可视化界面降低使用门槛 |
移动场景 | 全功能客户端 | 基础编辑+阅读,适合轻量使用 |
给迁移者的实用建议
- 评估技术能力:Obsidian像可组装的机械键盘,适合享受DIY过程的用户;思源如同智能输入法,追求即开即用
- 测试核心场景:用你最常使用的三个功能(如公式编辑、任务管理)做深度对比测试
- 渐进式迁移:建议保留Obsidian作为知识库,用思源处理需要高频发布的内容
- 关注数据互通:定期用Markdown格式备份,避免被单一工具绑定
在知乎和少数派等平台,我看到越来越多用户采取”Obsidian管理+思源输出”的双工具策略。这种组合既保留了知识网络的深度构建,又获得了顺畅的发布体验。工具选择的本质,或许不在于寻找完美解决方案,而是建立适配自身认知模式的工作流。当我们不再为工具所困,才能真正释放思考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