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不想去大景点人挤人,在家待的又无聊,最后去了趟广胜寺。去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是个不是很有名的景点,只听说有飞虹塔,但是对这些古建筑也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想着随意看一看得了。
开车到广胜寺,距离高速路口不远。广胜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处的霍山南麓,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佛教寺庙。这座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古刹,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兴废重建,经过多次地震和战乱的考验,依然巍然屹立。
广胜寺霍泉千年活泉与分水亭的传奇
霍泉位于广胜寺下寺旁,是黄河支流汾河下游流域的重要泉群。泉水被栅栏围起来,让人想起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体绿油油的,泉眼不断的往外喷涌。

据地质研究,霍泉的形成源于距今250万年的喜马拉雅山运动。泉水自霍山西部断层涌出,在不到0.01平方公里的泉池内,密布108处泉眼,形成壮观的喷涌景象。霍泉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直接入渗和变质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流量稳定,多年平均流量约4.5立方米/秒,年出水量达1.1亿立方米,是洪洞县重要的水源地。
霍泉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便有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
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就被用于灌溉洪洞、赵城两县的农田,形成了”三份灌洪”的分水制度。然而,两县为争霍泉水而械斗不休,历经宋、明两代仍难平息。
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阳知府刘登庸主持修建分水亭,用11根铁柱上下连贯成栅,将霍泉水分为十等份,洪洞得三份,赵城得七份,中间以石坝隔开。据传,分水比例是通过一个悲壮的方式确定的:两县各派一人,在沸腾的油锅中赤手捞铜钱。十枚铜钱,谁捞出几枚就分几份泉水。赵城人以悍勇著称,一把捞出七枚,洪洞人得三枚。两县人为了纪念油锅捞钱的好汉,在分水亭附近修建了好汉庙。分水亭至今仍发挥着分水功能,被誉为”霍例水法”。

分水亭附近还有碑亭,内有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霍泉灌溉工程在2023年11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山西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不过当时没有在此处过多驻足。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壁画与元代建筑艺术
霍泉北边即是广胜寺的下寺(上图左侧)。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其建筑群基本为元代修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群之一。
下寺山门的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山门正面是传统的寺庙门面,供奉着天王像;而背面却是一处戏台,这种设计在全国寺庙中极为罕见,生动体现了山西人”爱看戏”的传统习俗。下寺的山门也别具一格,采用了”减柱法”,虽无梁架题记和碑文记载,但从结构和手法上看,属于元代建筑,殿内”天王宝殿”的匾额嵌在后门之上,这种设计令人费解,但也增添了古刹的神秘感。

水神庙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形梁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展现了元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

下寺的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有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代塑像精品。然而,下寺最珍贵的文化瑰宝是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这些壁画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记录了元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节。
水神庙,又称明应王殿,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水神庙与霍泉,似乎是验证了水神的灵验。殿内四壁满绘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内容包括《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这些壁画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色彩浑厚,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壁东侧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幅大型元代戏剧壁画,记录了元代散乐班的演出场景。壁画上共有11名演员,生、旦、净、末、丑各色俱全,还有两男一女的伴奏者,展现了元代戏剧的繁荣。此外,《捶丸图》描绘了元代类似现代高尔夫球的运动场景,生动展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趣。
遗憾的是,1928年,下寺大雄宝殿的三铺壁画(总面积约40平方米)被切割成67块,以1600大洋的低价卖给外国商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些壁画包括《药师佛佛会图》《炽盛光佛佛会图》和《菩萨写经图》,其中《炽盛光佛佛会图》高约713.74厘米,长约1483.36厘米,是现存海外最大尺幅的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之一。如今,广胜寺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流失海外的壁画以高清投影方式”回归”原址,让游客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艺术作品的原貌。
下寺的建筑和壁画,充分展现了元代山西地区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是了解元代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
广胜寺飞虹塔与元代佛教艺术
从下寺沿山路步行约半公里,便来到广胜寺的上寺。上寺位于霍山之巅,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重建,但形制结构仍保留元代风格。上寺的核心建筑是飞虹塔,这座塔始建于东汉,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明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青砖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塔身外表镶嵌的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像、菩萨、天王、金刚、花卉、盘龙、宝珠、鸟兽等琉璃构件,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全塔上下存有百余个铁铃,随风叮当作响。塔刹为宝瓶式铜铸,项轮为铁铸,流苏为绿色琉璃。

飞虹塔的建筑结构极具特色,采用了”减柱造”和”大爬梁”等元代建筑技术。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琉璃藻井,勾栏、楼阁、盘龙、人物纤巧之极。这座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其卓越的抗震性能,1303年元代大地震中,广胜寺其他建筑几乎全部震毁,唯有飞虹塔独存;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依然安然无恙,展现了古代工匠在建筑结构上的卓越智慧。
上寺的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东壁及扇面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
上寺的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下寺的精美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上寺与下寺之间通过塔院、石桥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建筑群。上寺以飞虹塔为中心,布局紧凑,体现了佛教寺庙的典型布局形式;下寺则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布局相对开放,体现了元代寺院的布局特点。两寺在功能上互为补充,上寺主要供奉佛祖舍利,下寺则更注重世俗功能,如水神庙的祈雨活动。

广胜寺上寺的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是整座寺庙等级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作为广胜寺唯一一座庑殿顶建筑,其形制独特,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屋顶采用灰色筒瓦与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短促,垂脊悠长,整体外观粗犷庄重,体现了元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殿内梁架结构堪称一绝,采用了元代“减柱造”和“移柱造”技术,通过大额枋构架扩大礼佛空间,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巧,展现了元代工匠的大胆创新。毗卢殿始建于元代大至二年(1295年),后经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既保留了元代遗构木料,又融合了明代建筑特色,是中国现存最高等级的元代宗教建筑之一。

殿内陈设与艺术瑰宝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阿闪佛、弥陀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还供奉着35尊铁铸佛像,形态各异,工艺精湛。明代木雕小木作堪称精品,隔扇门镂雕细腻,木刻棱花繁复精美,展现了明代小木作的高超技艺。北壁墙上的《十二圆觉菩萨》壁画是殿内艺术的巅峰之作,色彩绚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被誉为元代壁画的代表作。主像背后的背光工艺细节丰富,光影效果极具震撼力,而殿内保存的明代壁画则描绘了三世佛及诸菩萨,艺术价值极高。
山西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从上寺沿山路下山,沿途可欣赏霍山的自然风光,感受古人选址建寺的智慧。下山路上再次经过了的霍泉、分水亭、水神庙等景点。与山西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知名景点相比,广胜寺的名气仍相对较小,或者说被外人所知的也就仅仅只有其飞虹塔罢了。但是实际上,在整个广胜寺景区中,让人感官最为震撼的却不是飞虹塔,而是其他的建筑群,至少个人是这样的。这些建筑群代表了历史、代表了文化。
这种”名气渺小”与”文化深邃”的对比,恰恰体现了山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许多珍贵的文化瑰宝却藏在深山之中,不为外界所熟知。广胜寺正是这样的代表,其文化价值远超表面知名度。
广胜寺有”三绝”之称: 飞虹塔、水神庙元代壁画和《赵城金藏》。而正是这三绝,构成了广胜寺独特的文化魅力。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当年探访广胜寺时的感慨:”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而当下,世人又是只知道广胜寺的飞虹塔,而不知其他了。
广胜寺的建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成就。从元代的减柱造、移柱造到明代的琉璃装饰技术,广胜寺的建筑群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飞虹塔,作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其精湛的琉璃烧造技艺和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
《赵城金藏》 作为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仅此一部,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虽然原书已藏于国家图书馆,但在临汾市博物馆可以欣赏到其复制品,感受这部千年佛经的厚重历史。

从霍泉的水利智慧,到下寺水神庙的世俗壁画;从飞虹塔的建筑奇迹,到《赵城金藏》的佛经瑰宝,广胜寺展现了山西文化在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