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判断的错误。
如同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因不知虚实,错判形势,发箭如雨,反而助长了敌方的势力。又如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因缺乏实战经验,对战场信息的把握片面,结果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因时空的发展而瞬息万变,由此产生的错误判断更容易发生。但是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下,仍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例如古代“昏君”,正如琅琊榜中大梁皇帝对林殊所说“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蔽”,而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昏君”是真昏,抑或是被“昏”?在我看来,许多所谓的“昏君”并非存在主观上的“昏”,其行为背后更多的是被人蒙蔽、自身无法准确判断现实状况的结果。
以明朝万历皇帝为例,他在位后期长期深居后宫,疏于朝政,被后世批评为“怠政之君”。然而,有学者研究指出,万历帝并非天生懒惰,实则是深受党争困扰,对朝政失去信心,加之身体病痛,导致其逐渐远离政务。他所处的信息环境被权臣、宦官等势力严重操控,真实民情、政策得失无法有效传达至皇帝耳中,使其决策严重偏离实际,最终落得“昏君”之名。
再如明朝的崇祯皇帝,政治上展现出极高的手腕和智慧,他果断干练,心思缜密,并且以节俭和勤政著称。但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他性格多疑,对臣下缺乏信任,这导致他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他对于国家的危机处理也存在一些失误,这使得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由古论今。虽然当下的信息传递准确、迅速、快捷,按说应当不会有或者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但实际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是永远存在。
小到职场,下属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如保护自己、迎合上级等)向上级汇报时有所保留或夸大,导致领导对实际情况产生误解。又或者,领导过于依赖某些亲信或特定的信息渠道,忽视了多元、全面的信息收集,造成信息的不完整甚至是错误信息、更甚是相反的信息,导致做出不当决策。
大到政府行为,曾有曹刿论战言“肉食者鄙”,也有人说“领导是把空全局的”,“领导有领导的想法”、“人家既然坐在那个位置上,就有相对应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有人说“你行你上啊,不行不要bb”。诚然,不考虑阴谋论的情况下,领导做出的决策原则上是结合他所接受到的信息而做出的正确决策,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假设领导接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不符合当前时空情形下的信息呢?那他所做出的决策还能称之为“正确决策”吗?
因此作为一名当权者,最重要的能力并不是做出决策,而是做出判断,对获取到的信息时效性、准确性的判断,并按照自己的判断结合获取到的信息做出准确的、符合当下情形的决策。
当然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所做出的判断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此的话,即要对自己所作判断进行负责、同时也应当承担因该判断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后果。
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一个梭形树状图,有的人的树状图以自己为中心、辐射很小,因此做出的决策对外界的影响也比较小;有的人的树状图以更大的范围为中心、辐射很大,因收到的不同的信息而做出不同判断因此做出的不同的决策会对外界造成巨大的影响,影响是好是坏,在当前的时空下,我们不知道。
代入我们自己,大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和时代,小到今天晚上吃什么饭,都要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方能避免陷入“昏君式”的决策困境。亦或者是顺其自然的被决策,当被其他的决策者影响而进入到树状图的下一个环节时,要及时适应新的情景,例如当自己的家人告知自己晚饭吃大餐时,就要考虑中午是不是要留下充足的肚皮?结果临到晚上时,妻子又向自己告知晚上她要与闺蜜逛街让自己一个人吃,是不是就应当及时适应新的决策带来的影响例如自己在外面随便吃点?
信息是不断变化的,不论是小小的一个个体,还是“肉食者”参照这些不断变化的信息做出的不同判断制定的不同决策,有些我们可以主动参与,有些需要我们被动处理,还有一些要求我们必须接受。而对于这些决策是好是坏、做出这些决策的动机是好是坏、做出这些决策时对信息的判断是好是坏、以及一开始接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能没有权利、也没有权力知晓。
要么接受他,要么逃避他,要么改变他。
0